近日,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在呼和浩特對外發布“2017年度內蒙古十大信用事件”。
經專家評審、實地調研、網絡投票等環節,“自治區人社廳發布全區勞動保障誠信‘紅黑名單’”“內蒙古稅收違法”“‘黑名單’聯合懲戒智能信息系統上線運行”“《內蒙古優秀青年志愿者守信聯合激勵措施實施意見》印發實施”“全區組織機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建成”“自治區9項信用地方標準發布實施”“內蒙古信用促進會成立”“烏海市‘信用村’建設助推農民發家致富”“準格爾旗興源文明誠信示范街建成”“內蒙古電力行業首創第三方信用備案工作”和“自治區勘察設計協會創建誠信單位管理體系”10個案例獲評“2017年度內蒙古十大信用事件”。
“本次發布的信用事件類型多樣,既包含各級政府對信用工作的大力推動,也有社會組織參與誠信建設的典型事件。”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信息公開處處負責人對以信用事件發布的形式傳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表示肯定。他表示,這些事件,都是內蒙古推動信用建設在多層次、多領域開展的深度實踐。
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王金豹表示,內蒙古將聚力打造信用之城,讓信用真正起到為全區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的積極作用。
相關鏈接:
事件一:自治區人社廳發布全區勞動保障誠信“紅黑名單”
2017年,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布全區勞動保障誠信“紅名單”1222家;發布勞動保障誠信“黑名單”25家,通過向社會發布“紅黑名單”并實施聯合獎懲,勞動保障監察案件量同比下降53%,補簽勞動合同1.85萬人,補繳社會保險費4509.7萬元,突發性、群體性案件大幅減少,勞動保障合法權益得到有力保障,社會和諧穩定得到有效維護。
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勞動保障誠信“紅黑名單”制度,并在全國人社系統首家開展了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工作,通過實施聯合獎懲,引導用人單位依法用工,誠信經營。
事件二:內蒙古稅收違法“黑名單”聯合懲戒智能信息系統上線運行
2017年11月,內蒙古稅收違法“黑名單”聯合懲戒智能信息系統上線運行。系統以“大數據整合、結構性管理、痕跡化控制”為手段,實現了全區稅收違法“黑名單”案件與各領域信用黑名單的聯合懲戒。
聯合懲戒智能信息系統的建成解決了自治區各部門聯合懲戒數據信息交互遲滯、查詢端口不統一的問題,強化了痕跡化管理,促進了內部懲戒與外部懲戒措施的共同落地,為全區各廳局開展信用聯合獎懲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
事件三:《內蒙古優秀青年志愿者守信聯合激勵措施實施意見》印發實施
2017年1月18日,共青團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聯合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等26部門印發了《內蒙古優秀青年志愿者守信聯合激勵措施實施意見》,從教育服務和管理、就業和創新創業服務、社會保障服務、融資租賃服務、文化生活服務、評先樹優等七個領域,制定了32項具體守信激勵措施。
《意見》是內蒙古第一個信用聯合激勵制度,進一步完善了全區個人誠信建設的制度體系,對進一步推動內蒙古青年信用體系建設,凝聚更多優秀青年參與青年志愿服務,引導全區廣大青年爭做誠實守信模范,起到積極作用。
事件四:全區組織機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建成
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質監局標準化院建成了全區組織機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數據庫通過對自治區工商、編辦、民政、總工會、司法廳等登記管理部門回傳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進行整合,并采取信息化方式進行校核,將校核后準確無誤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推送至國家代碼中心數據庫和自治區社會信用信息平臺。截至今年4月,已整合全區各類組織機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近97萬條。
全區組織機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的建設實現了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基礎,開展跨地區、跨部門的信息交換共享和應用,建立健全全區穩定、高效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運行機制,為全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事件五:自治區9項信用地方標準發布實施
2017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社會信用管理9項地方標準獲國家標準委批準正式發布實施。主要包括:《信用信息征集共享技術規范》、《企業信用數據項規范》、《企業綜合信用等級評價規范》、《信用信息安全管理規范》、《信用信息報告格式規范》、《信用信息系統運行維護管理規范》、《信用信息公開管理規范》、《信用信息征集共享管理規范》和《信用信息征集與應用術語》。這是內蒙古首次開展信用標準體系建設工作,此項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為自治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標準化技術支撐。
事件六:內蒙古信用促進會成立
2017年9月,內蒙古信用促進會在呼和浩特市成立。促進會是由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主導并監管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立足于“參謀、支撐、服務”的角色定位,全面參與并推動全區行業信用體系建設。目前,促進會會員單位包括自治區各行業協會(商會)、大中型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和征信服務機構等各類型社會組織和機構。
內蒙古信用促進會的成立,創新了全國信用管理體制機制,對強化行業信用體系建設,促進信用資本化應用,規范信用服務業發展,全面提升全區社會誠信意識,加快推動內蒙古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朝著更好、更快方向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事件七:烏海市“信用村”建設助推農民發家致富
2017年4月,烏海市首家“信用村”在海勃灣區千里山鎮巴音烏素村揭牌成立。村民可自愿向村委提出“信用戶”評定申請,由郵儲銀行烏海分行根據申請人資質評定信用戶,信用戶可以享受低利率無抵押無擔保信用貸款。截至目前,烏海市相繼建成13個信用村,評定信用戶738戶,已為提交貸款申請的200戶“信用戶”發放信用貸款1263萬元。
“信用村”的建設改善了烏海市農村信用環境,讓誠信農戶享受到了優惠和便利,幫助農民擴大生產經營、增加經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解決了農民融資難、擔保難等問題,讓惠農政策通過信用手段實現了精準幫扶。
事件八:準格爾旗興源文明誠信示范街建成
2017年,準格爾旗政府投資100多萬元改善硬件設施,將薛家灣鎮區興源步行街重點打造成為文明誠信示范街。準格爾旗市場監督管理局通過實施“九個一”工程,與示范街商戶負責人簽訂《文明誠信公約》,開展文明誠信商戶評選活動,懸掛《文明誠信星級牌》,建立商戶誠信經營檔案,設立志愿服務驛站,營造了全民守信文明的社會氛圍。
興源文明誠信示范街的建立通過信用約束、科技監管、文化創建和社會共治等措施達到經營者滿意、消費者滿意、監管者滿意、社會滿意的和諧氛圍。建立起“以點帶面、示范引領、整體帶動”的誠信文明工作新格局。
事件九:內蒙古電力行業首創第三方信用備案工作
2017年,電力行業信用體系建設辦公室內蒙古自治區評價中心經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委托,開展了全區74家售電公司的信用備案實地核查和公示工作。成為全國首家完成售電公司信用備案工作的第三方機構。目前,正在對通過蒙東、蒙西交易中心完成注冊、公示的售電公司進行信用備案。
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行業信用評價中心開展的全區售電公司信用備案工作,開創了全國電力行業信用監管的先河,以信用引領行業發展,進一步規范了電力市場秩序、營造了誠實守信的電力市場環境,有效創新了全區能源電力行業管理體制,為深入開展全區能源行業信用體系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了范例。
事件十:自治區勘察設計協會創建誠信單位管理體系
2017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勘察設計協會組織開展了全區首屆工程勘察設計行業誠信評估工作,33家勘察設計單位成為首批誠信單位。協會建立了自治區勘察設計行業誠信評估專家庫,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工程勘察設計單位誠信評估辦法》、《內蒙古自治區勘察設計行業誠信單位監督管理辦法》,和33家誠信單位簽訂了《內蒙古自治區勘察設計行業誠信單位承諾書》。
自治區勘察設計協會創建的誠信單位管理制度體系,為協助行業開展信用監管,進一步規范行業市場行為,促進行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推動全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的誠信體系建設,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