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礎,是營造社會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國民經濟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02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要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編制出臺全國共用信用信息基礎目錄,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它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對提高全社會運營效率,增強公民誠信意識,營造優良信用環境和營商環境,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信用信息標準統一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堅實基礎
信用價值的實現依賴于信用信息的搜集、共享、公開和應用。這需要加強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機制,制定覆蓋各領域、各地區、各方面的統一信用信息采集標準和分類管理辦法,推動各行業和各地區信用信息互聯貫通,形成覆蓋全部信用主體、全面信用信息的共享網絡,使信用信息得到全方位、科學性、標準化的統一管理和應用。早在2015年,國務院發布通知,同意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制定《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總體方案》(國發〔2015〕33號),建立覆蓋全面、穩定且唯一的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打破信用信息“孤島”。這一方案為信息共享利用,提高行政效能,降低社會成本,加快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2022年年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里共有法人和其他組織約1.7億個,較2021年增長11.30%。其中,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突破6000萬個,個體工商戶突破1億個。2018年至2022年,法人和其他組織數量持續攀升。
最近兩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中國人民銀行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33號)要求,編制《全國公共信用信息基礎目錄》和《全國失信懲戒措施基礎清單》2021年版,并在去年更新2022年版。《全國公共信用信息基礎目錄》明確了公共信用信息范圍和依據(見表1),《全國失信懲戒措施基礎清單》為每項失信懲戒措施找到了法律依據(見表2),界定了失信懲戒措施的種類及其適用對象,限制了失信主體減損權益或增加義務的范圍,以法律為準繩,實現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法可依。它們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治化最新成果的體現,對于規范公權力主體的權力運行、保障私權利主體合法權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信用信息共享是服務實體經濟的必要保障
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一直是制約中小企業經營和發展的巨大問題。在中小企業融資中,金融機構面臨利潤少、風險大、成本高等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為緩解信息不對稱,信用信息共享在改善以上局面中顯得尤為重要。根據信貸融資需要,推動相關公共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擴大銀行、保險、擔保、信用服務等機構合作力度,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加豐富和因地制宜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助力中小微企業更加便捷、精準獲取融資服務,從而促進我國實體經濟更進一步發展。完善的征信系統有助于授信機構快速了解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狀況,準確評估信用風險,提高信貸審批效率從而降低金融交易成本。通過對客戶的信用記錄、還款歷史、財務狀況等信息進行綜合評價,可以判斷客戶是否具有償付能力和誠信度,有效地遏制不良貸款和欺詐行為,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并且能夠為未來的金融活動提供保障。
我國最初的征信系統搜集的數據主要是金融信用信息。《征信業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提出,國家設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為防范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業發展提供相關信息服務;第二十八條提出,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接收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按照規定提供的信貸信息。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第一代征信系統于2006年正式運行,通過采集、整理、保存、加工企業和個人的基本信息、信貸信息和反映其信用狀況的其他信息,建立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加快解決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在促進金融交易、降低金融風險、創造融資機會、節約融資成本、提升社會信用意識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代征信系統于2020年年初上線,在信息采集、產品加工、技術架構和安全防護方面進行了優化,豐富了基本信息和信貸信息內容,改進了信息展示形式,提升了信息更新效率。據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末,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已收錄超過11.6億自然人及1億戶企業和其他組織信息,接入金融機構4000余家,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收集信貸信息種類最全的征信系統。
此外,全國還有130余家各類企業征信機構在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備案,已實現企業注冊登記等公開信息的全覆蓋,提供信用評分、反欺詐、企業畫像、聯合建模、決策支持等征信產品和服務。作為征信業的主管部門,人民銀行還推動建設地方征信平臺,實現涉企信息共享應用。通過地方征信平臺實現小微企業非信貸信息歸集共享和融資服務,大幅提升了小微企業融資可得性。截至2022年年末,各地已建成地方征信平臺40余家,提供查詢服務近億次,幫助上百萬戶企業獲得貸款,其中首貸率超過60%。除了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外,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也為實體經濟運行提供有力保障。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聯通46個部門和所有省(區、市),歸集1.6億市場主體的信用信息超過730億條。“信用中國”網站作為政府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總窗口”,持續發揮作用,網站日查詢量突破2億次。這些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分級分類監管是統一大市場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擴大,資源的合理配置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信用體系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信用評估、信息共享和激勵懲戒等手段能夠有效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資源的合理流動。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9〕35號)。對監管對象進行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以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結果、行業信用評價結果等為依據的企業信用狀況的綜合評價體系是關鍵。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是建立在信用信息目錄基礎上的科學評價系統,包括信用評分和信用評級兩大類方法,納入企業基本信息、綜合能力、治理水平、信用歷史、財務狀況和社會責任等一系列指標,建立全面和完整的信用指標體系,對企業經濟、社會、環境(ESG)等主要方面的績效進行評估,得到以信用分數或信用等級的量化結果,實現分級分類監管。
在市場準入和合作伙伴選擇中,信用綜合評價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市場準入方面,信用綜合評價可以幫助政府機構、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等相關機構對企業進行審核和篩選。通過對企業信用狀況的綜合評價,可以判斷企業是否符合市場準入標準,并且能夠為未來的經營活動提供保障,有效地遏制不良企業進入市場,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在商務合作過程中往往需要與其他公司或個人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通過對潛在合作伙伴的信用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可以為未來的商務活動提供保障,降低商務風險,提高商務合作的成功率,促使企業信用變成企業資產,鞏固企業間互信基礎,也讓更多市場參與者重視信用建設,增強自身信用水平。消費者也可以通過對企業的信用記錄、產品質量、售后服務等信息進行綜合評價,判斷企業是否值得信賴,并選擇可靠的產品和服務。通過信用體系建設可以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消費市場健康發展。
對企業信用狀況的準確綜合評價,也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實現對企業信用風險精準識別,提升市場監管效率和監管水平。政府部門在行政管理、評先評優、招投標中使用信用報告和評價結果,查詢量不斷增長,這將促進社會資源更加高效合理配置。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促進形成良好的營商環境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良好的營商環境將吸引更多的投資、促進企業的發展,推動經濟繁榮和社會和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強調“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中辦發〔2022〕25號)指出,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供需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堅實基礎,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國民經濟循環高效暢通、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完善社會信用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制度。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把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擺在重要位置,進一步穩定社會預期,提振發展信心,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為規范市場健康持續發展,二十大以來各部門相繼出臺相關政策來規范各行各業誠信經營,共同助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見表3)。
社會信用體系不僅對企業和個人的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也對營商環境的改善和優化起到重要作用。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不僅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一環,也是形成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守法經營、守信踐諾的市場參與者享受簡潔便利的政務服務,綠色快速的辦理流程,多元低息的融資渠道;另一方面,失信者在設立機構、行業準入、擔任重要職務、高消費行為等市場活動中處處受限,在一定時期內限制失信者的發展機會和發展空間,有助于形成公平的信用環境和市場秩序。2022年價監競爭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全國查辦各類不正當競爭案件9069件。新時代十年,為努力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和誠實守信的社會風尚,人民法院變革執行模式,十年來1099萬人迫于信用懲戒壓力主動履行義務,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合法權益。這些不斷改善的信用環境、法治環境和社會環境,最終促進形成良好的營商環境,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加動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人無信則不立,業無信則不興,城無信則不強。人的信任是和諧社會的基石,企業的信譽決定了其生存與發展,城市的信用影響著城市競爭力。目前,各地都在積極開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陸續發布《2023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要點》,例如山東省、河北省、江蘇省、上海市以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這些工作要點著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擴展信用場景應用、營造良好信用環境,為不斷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服務。同時,國家正在制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駛入法制化、規范化高速發展道路。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社會共識逐漸形成的大背景下,社會信用正在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制度,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發展提供穩定基礎和良好環境。
作者:李志勇、李思宇(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與中國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