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現成為創造社會財富的新機制。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升級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共享經濟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經濟新常態下,共享經濟的各種創新模式作為解決供求矛盾的新催化劑,整合了資源,重構了更有效率、更具持續性的新型供給關系。共享經濟2013年真正進入主流商業,2014年在交通出行領域迅速蔓延,如今共享經濟已經滲透到餐飲服務、房屋短租、辦公空間、知識技能等諸多領域,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到2017年全國參與共享經濟的人數已經超過6億,甚至有學者稱“未來經濟是共享的”。
信用體系是共享經濟的基石
共享經濟是借助互聯網第三方平臺實現個體之間直接的閑置資源使用權的交易,本質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共享經濟涉及三大主體:閑置資源的所有者、資源使用權的需求者和第三方交易平臺。基于互聯網平臺交易的雙方彼此是陌生的,交易的產生始于信任,交易的成敗和持續源于信用。
信任是相信且敢于托付,信用則是能夠履行與他人約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在虛擬網絡平臺交易中,通過平臺連接將原本熟人間的分享擴大到陌生人之間,社會成員間的互信水平是閑置資源分享和協作消費的基礎。人們互不相識且沒有外在條件的監督和約束,很容易做出失信、違約等違反道德標準的事情,交易風險大大提高。“風險為信用創造機會,信用意味風險承擔”。共享經濟中的個人信用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用戶在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平臺交易中要面臨相較于傳統交易方式程度更高、范圍更廣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而且除了交易本身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外,還涉及到交易平臺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平臺網絡的虛擬性帶來的信息不對稱,使得交易活動呈現多重不確定性,包括商業信用不確定性、交易對象不確定性、信息質量不確定性、交易手段不確定性等。
另外,許多不誠信的企業利用網絡的匿名性和遠程性,使用釣魚網站,進行虛假交易等方式進行非法活動。這種種行為嚴重干擾了共享經濟的健康發展,使人們對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安全性產生很大質疑。所以,信用是共享經濟發展的基礎和關鍵。
加快信用體系建設保證共享經濟的發展
一要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個人信用檔案是依法采集、客觀記錄的個人信用信息并具有法律效力。中國人民銀行已經組織建成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主要記錄個人在金融領域的信貸信息。一套完整的個人信用檔案應該包括個人信用數據的收集、查詢、共享、異議處理、數據安全的維護和管理。個人信用體系的技術核心是個人信用評分,這是對個人履行承諾的意愿和能力的量化,在直觀反映個人信用的同時,還包括對個人信用風險的評估及預警。
二要充分發揮第三方機構的作用。信用體系的建設和監督,除了政府部門聯合推進外,還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特別是要重視第三方征信機構的作用。基于雙方推動誠信社會的共同愿景展開合作,引導征信機構建立信用記錄、建設信用平臺,合作拓展信用應用、信用狀況監測,開展信用大數據分析等,為政府決策監督提供參考,并進一步向更寬廣領域推廣。
三要學習借鑒誠信機制建設,完善失信懲罰和守信激勵機制。美國是全世界個人信用體系最完善的國家之一,失信懲罰是其信用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法律規定交易雙方在經濟生活中的失信行為記錄要保留多年在社會傳播,使得失信者對交易方的失信轉化為對全社會的失信,并且對失信者進行經濟處罰、勞動處罰甚至司法制裁。英國同樣通過嚴厲打擊欺詐行為加大懲戒力度來增加失信成本。懲罰的反面就是激勵,對于信用良好的守信個人,應該向社會弘揚篤信守約的行為,對這樣誠信守約、信用級別高的個人應該在工作生活中給予照顧,這樣人人都會倍加珍惜和維護自己的信用,視其為生命。
四要倡導信用理念,培育公民之間的相互信任。重信用,講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道德規范;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核心文化的應有之義;是共享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石。在傳統消費時代,消費者要想使用商品和服務只能通過購買獲得使用權;而今,共享經濟改變了生活觀念和消費習慣,變“所有”為“使用”,打破了資源配置的限制,實現現有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比如汽車共享,解決了出行難停車難等社會問題,形成新型社會關系。共享經濟引領了一場由“所有權”向“擁有權”轉變的組織關系再造。作為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共享經濟的實質是擁有所有權的個人將閑置資源的使用權有償地分享給他人,表面上是閑置資源使用權的交易,而實質是以信用換信用。加強信用教育,塑造現代公民意識,營造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圍,是促進共享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共享模式的形成不僅是商業模式的創新,產權關系的創新,也是人文社會關系的良好重塑。
進一步加快個人信用檔案建設、完善信用管理,倡導做誠信之人,逐步形成以大數據為關鍵支撐技術,以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為核心的全面、系統、智能、共享的信用體系框架。只有健全的個人信用體系,使人置身于良好的監督、懲戒和激勵的信用環境中,那么,所有參與到共享經濟中的交易雙方會自覺地講信用,以信用為共享經濟的運行和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