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5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使命重在擔當,實干鑄就輝煌。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同心同德,開拓進取,努力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3月5日新華社)
創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40次,堪稱高頻熱詞之一。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我國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不靠改革創新沒有出路。”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充分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依靠創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優化升級,對于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素質較高的勞動力,有最大規模的科技和專業技能人才隊伍,蘊藏著巨大的創新潛能。但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等軟肋同樣突出。同時,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世界范圍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世界大國都在積極強化創新部署,如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形勢逼人,不進則退。如果不能走好創新發展之路,中國在世界競爭中就會落于下風。同時,受制于國內資源限制,走以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為主導的傳統發展之路已行不通,除了創新別無他法。這也是李克強總理提出“不靠改革創新沒有出路”的緣由。
創新不僅是科技創新,而是涉及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全要素、全系統、全方位變革,涉及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在經濟發展層面,創新的作用最主要還是要發揮在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之上,要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從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面提升質量水平等五個方面著手,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不斷提高實體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創新。”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對創新的核心作用再次做了闡述。摩爾定律也揭示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的道理,我國發展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經濟運行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唯有堅持創新,才能攻關奪隘、爬坡過坎,激發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動力。(南方網胡蔚